规章制度

院级

本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院级 >> 正文

青滨外语国合【2022】第10号外国语国际合作学院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4-11-01    点击:

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国合学院文件

青滨外语国合【2022】第10

—————————————————————————

外国语学院、国际合作学院

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生学业合理“增量提质”,严格学业标准,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青滨教字【2022】25号《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和学校文件的精神要求,经我院全体教师讨论商议,特制订外国语与国际合作学院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一、扎实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业质量保障体系

各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以后,在实施过程中实施任课老师负责制,认真研读培养方案的要求与育人理念,并根据整个人才培养的布局和要求,制订与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教学计划,全体教师形成教育影响和教育合力,向实现培养方案目标迈进。每位教师结合方案要求,完善相应的教学过程、测试考核、作业布置等。定期开展研讨会,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做好交接探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课程之间接续不脱节。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对学生学业合理“增量提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形成良好学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质量的课外活动和专业竞赛活动。根据学校制定(修订)的关于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使用管理办法》、《学生课外素质养成教育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双导师制学业预警等制度,保障“增量提质”的顺利实施。

二、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升“两性一度”

1.转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依托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打造“语言+文化”双平台,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双能力,构建专业与企业、课堂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项目式学习。采用“对分课堂”、多模态教学、PBL教学等多样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有探究性质的课题、具有实践性的项目,将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课堂听课转变为课后的讨论、探究和实践,比如设置“导学任务单”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课堂活起来。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推广混合式教学。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线上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教师结合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课后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测试。每学期侧重打造2-3门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

4.深化课程改革,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教学过程中将专业领域学术研究前沿知识和问题引入课堂,提供可选择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打造有深度、广度和挑战度的“金课”

5.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地。结合先前每门课程建设的思政元素,继续完善相应的案例库,及时更新。

三、完善多元学业考评制度

坚持“一试两卷制”和“学业评价十级制”,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以评价改革引领“增量”, 有效引导学生增加“学习时间投入量”,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1. 进一步加强卷一试题库建设。

每学期组织任课教师根据培养计划重新调整、完善各门课程的卷一题库,更与时俱进有代表性的题目,结合学生的专业考证、考研及课程重难点,根据实际课程增加语言运用、翻译、文学常识等内容,避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更充分地夯实学生基础,同时服务于学生的学业提升。

2. 进一步加强过程性考核,明确考核标准。

每一门课程由课程的教学团队商议,出具一份卷二过程性考核标准。涉及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单元测验成绩、读书笔记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等组成的相关要求,并在开学第课进行讲解明确学生的任务,基本要求如下:

1)作业形式,可通过BB平台完成作业布置和批阅。

①每2学时课程每周布置不少于1小时的作业量(一周一次)。每4学时课程每周布置不少于2小时的作业量(一周2-3次)。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避免单一性。

②根据不同课程特点,丰富作业形式。如口语实践课可采用音频录制、仿读、口译、配音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阅读、写作课布置课外阅读、作文、背诵等;文学课布置小组讨论、读后感、小论文、文献梳理等多种形式;核心课程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③大作业的形式灵活多样。每学期大作业的次数每个专业班级总计不少于4次,涉及核心课程同一专业同一学期多门的,各1-2次即可,其他主要必修课程可根据课程要求组织1次,根据实践内容有所侧重,比如文学选读类,可以开展一次文学鉴赏与评论。大作业形式可以为综合类的文本解读与结构梳理、翻译与译文对比、思辨性反思总结等等,注重综合性、挑战度,鼓励启发学生进行学术思考与研究。

④做好材料留存。过程中每个教学班留存5套过程性材料,并在BB平台保留相应的电子版,以免纸质丢失。

⑤作业批改认真全面BB平台作业小班教学(54人以下)全批全改,批改记录可以根据作业形式有所区分,写作、翻译有批阅痕迹,翻译任务量过多的作业,可以遴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集体给学生反馈,口语、听译类的做好问题登记,反馈给学生。

⑥教研室主任对本教研室任课教师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进行检查,根据作业情况给出反馈与意见。

2)课堂表现成绩要有区分度。

结合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参与小组讨论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创新性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是否有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等违纪行为等具体表现,给予公平合理的课堂表现成绩,并登记到成绩册中。每次课后要在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完成学生考勤。课堂表现成绩应在期末结课前,向学生公布。

3)任课教师组织单元测验,形式可灵活多样,包括笔试、口试、教学平台在线测试、实践考核、小组活动等。

①课程总学时在32学时以下(含32学时)的课程,每学期单元测验2次;

②课程总学时在32学时以上的课程,每学期单元测验3-4次。

4)针对性推荐参考资料。每门课程为学生列出1-3种参考材料或书目,可为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网站、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

①核心课可以推荐相关论文文献资料

②口语类课程可以推荐电视访谈节目、广播、音频等外语资源。

3.进一步规范卷二期末考核的要求。

按照课程标准,编制课程考核命题计划表,命题应充分体现出考试的效度与信度,充分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及客观性。不同考核要求的不同知识点在同一套试卷内的考核分值应有区分度和梯度。

4.完善卷二期末实践考核课程的学生成绩评定办法。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撰写每学期的实践考核方案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审核把关以便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情况。

5.加强实践周和实习实训课程管理。

实践周是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以“实践周”为契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力争将其打造成学生热爱的舞台和主动“增负”的动力源泉。在继续保持实践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知识和技能结合、娱乐性和知识性相容的特色的同时,增加实践周活动的竞技性以及实践周和专业阅读之间的结合,可以分专题或分年级,进行2-3个场次的实践活动或竞赛,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都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语言和读书的魅力。通过积极参与实践周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动力,从而达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6.以“读书”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就业、创业优势

1)专业教师为学生指定专业阅读书目,主要以外文名著、人物传记的原版或译著为主,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及人文素养。专业书籍的拓展阅读以引导和鼓励为主,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及课外活动,将读书有机融入到课内外活动和作业当中去,起到润物无痕的效果。

2)每学期开展读书会,要求学生从本学期所读书目中选取一本书进行分享,内容可以包括对该书的介绍、思想内涵的挖掘、读后的感触与收获等等。利用读书会为学生提供分享、表达自我的机会,让读书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必需,成为每个人的爱好和乐趣。

四、拓展有质量的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

各专业开展语言文化符号制作、外语讲座、外文电影推介、口语角等活动,丰富提升外语能力的渠道。

1. 建构外语语言实践技能竞赛平台,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主阵地。

在口语、语法、词汇、辩论、演讲、翻译、语言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遴选优质、含金量高的大赛,将专业大赛常规化。同时,成立相应的竞赛指导团队,针对性地完善各类大赛的学生选拔、培养和人才储备,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帮助学生语言水平提升的方法和路径,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

构建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班主任、任课教师通过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等过程,渗透创新创业主题的内容,启发学生多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发现自己的长处,表达自己的思想,让梦想生根、发芽、结果。鼓励跨班级、跨专业合作。

 

各专业要准确理解“增量提质”的意义和内涵,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并报学院备案。

 

外国语学院  国际合作学院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五日